2020级新闻
  1. 2024级高一 [匡河校区]
  2. 2024级高一 [运河校区]
  3. 2023级新闻 [高二年级]
  4. 2022级新闻 [高三年级]
  5. 2021级新闻
  6. 2020级新闻
  7. 2019级新闻
  8. 2018级新闻

    高一年级:家长会上话生涯

    发布人:gaoyee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14-03-25 09:56:13      点击率:2098 【打印文章】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好!我是来自合肥八中心理辅导中心的闫榕榕老师,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家长做这个简短的交流。

    首先,请各位在座的家长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从您的孩子上学以后,您最关心、最在意的是什么?

    身体健康?个性成长?兴趣爱好?还是其他?

    很多家长没有出声,但是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头脑中一下子就冒出了这个词,那就是“考试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成绩已经替代了很多东西,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对象。说到这而,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被形势所迫,我们不关注成绩行吗?”,也有家长会说“只要他考上大学,想怎样怎样”,还有家长会说“考不上大学,孩子将永无出头之日”、“考大学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等等。

    你会发现,无形之中,考大学,成了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在这种终极目标的指挥下,在过于关注考试成绩的背后,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精神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有自我选择的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必须承担起这种选择的能力。高中三年对每个孩子来说,最大的成功除了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之外,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创造自己不凡的人生,这才是关键,这也关乎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与幸福。

    但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有关资料显示:在大一学生中,有一半认为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其中近四成同学想要通过转专业来弥补。有63.8%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过将来从事的职业,50%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对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兴趣的仅占13.9%,根本不感兴趣的占6.6%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是您,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一份不管适合不适合,但是自己从来不感兴趣的行业,那您会幸福吗?您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吗?您的工作有劲头吗?反过来,我们来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在您的孩子反复给您呈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某科目学习成绩的时候;在我们一味地拿着我们自己的所谓考大学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孩子去实现梦想的时候;在我们依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观念去干预孩子文理分科选择的时候;在我们拿着单一的评价标准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使孩子们痛苦不堪的时候;在我们拿着“我们是过来人,为孩子好”的幌子去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的时候。

    请问各位家长,您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请问,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他的优势是什么?特长是什么?兴趣爱好又是什么?社会上最热门的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职业是否适合我们的孩子?高中三年,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和规划很重要。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就是帮助孩子们做好生涯规划!

    这也是我这次跟各位家长谈论的问题,就是生涯规划教育。有句话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对于生涯规划教育来说,没有更好,只有更喜欢、更适合,这便是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内核。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人生发展教育,是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的事业和人生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孩子在增强自我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清楚自我发展的方向,能够主动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型态,以便做出较佳的抉择、规划与准备;帮助孩子挖掘内在的学习动力,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盲目发展为有目标发展,顺利完成从学涯向生涯的过渡。

    具体来说,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了解自己,帮助孩子们认识我是谁?我希望成为什么样?我的优势和可能的限制是什么?第二个认识外部世界,大学、专业需要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给我提供了哪些成长机会?第三个,有效地决策,做到人职匹配。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行动要怎样?我能不能做到人途匹配。

    我校根据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初步形成分年级的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高一、生涯认知,即让学生学会对自我和职业进行客观的认识,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高二、生涯探索,即通过更多实践体验的课程内容设计,使他们在了解自我、了解工作世界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生涯;高三、生涯选择,即通过对升学、就业等相关信息的介绍,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未来生涯实现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取“课堂教学和个体咨询相结合”、“家长指导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科渗透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维同步指导系统全面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从这学期开始,我校对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开设《高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除了通识性教育外,我们还进行了广泛的展板宣传,邀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引进了比较专业的测评系统,开设了大量的非限定性选修课、非常大讲堂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了解自己,具有初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抉择与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并妥善处理好文理分科及高考志愿填报等问题,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目前来说,生涯规划课程以大班教学的形式继续开展,上学期开学初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为高一全体学生做了生涯规划的第一轮测评,能力探索和性格探索,这两个测评是帮助孩子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测评分析报告上学期末结束的时候,年级部均已档案的形式放入了《合肥八中学生成长档案袋》中,并要求各位家长填写了回馈表,不知道各位家长看了孩子们的分析报告,有什么样的感受?对您的孩子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高一年级一共1974人参加性格测评。其中外倾型930人,内倾型1045人。

    有些家长听到内倾,顿时感觉非常紧张,老师,我家孩子是内倾,你看怎么办啊?不爱讲话?在这里我有必要跟家长解释一下这个性格测评,这里的内倾也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内向,即使跟内向有点关系,但也不至于那么紧张。因为性格倾向只是一种偏好,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你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你把他们分出了好坏。

    人的性格倾向,就像分别使用自己的两只手写字一样,都可以写出来,但惯用的那只写出的会比另一只更好。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所属的类型发展出个人行为、技巧和态度,而每一种也都存在着自己的潜能和潜在的盲点。这就是我们这个性格测试呈现给我们大家的东西。用你惯用的方式来选择你所擅长的领域,这样,你才更能得心应手。所以,你不必纠结于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善于交际,难道你没有发现,您的孩子很善于观察和倾听吗?你也不用纠结孩子为什么动手能力那么差,难道你没有发现您的孩子想象能力特别丰富吗?你更不用纠结于自己的孩子过于沉静,难道你没有发现他的计划性特别强吗?所以,性格测评帮我们更加全面认识您的孩子,也帮助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并且有时不能互相理解。通过测试能够帮助孩子有目的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也能够帮助家长更加深刻了解孩子,也很好解答了某些家长的困惑,比如,有些孩子的性格本身就是内倾的,我们为什么非要要求他们善于交谈呢?有些孩子在背书的时候,本身就是思考型的,为什么非要要求他们大声读出来呢?这同时也给我们了很多提醒,比如,知觉型的孩子,就意味着在生活中可能会比较随意,我们不妨来有意识提高他制定计划的能力;外倾型的孩子,有时候做事会比较冲动,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个婉转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性格测评给我们的解读。

    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能力测评。在生涯规划中,能力是知己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即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不一定会成功,但缺乏就肯定不会成功。能力测评是建立在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基础之上,打破了对智力的单一的界定,他提出“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八中智能,每种智能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人跟人的区别就在于在八中智能的组合不同。

    请问,您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吗?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能力?他的优势在哪里?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尽您意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她的其他引以为豪的地方?所谓的高能力,仅仅意味着我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吗?

    能力测评结果就向您展示了孩子八种智能的分布,各项分数各有高低,结果一目了然。这也让我们思考,在孩子某个科目,已经非常努力,但是完全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来考虑,除了学习方法之外,是不是刚好是孩子的智能弱势呢?那么除此之外,你有没有发现他的其他优势呢?测评可以让我们看到。

    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多花点时间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弥补劣势。所以,你们无需总担心自己的劣势,关键是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只有善于经营自己的优势,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这是能力测评传达给我们的内涵。

    通过这两个测评,能够帮助家长更加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这也是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作为孩子心灵成长的导师,家长有必要也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并不断引导孩子进步,与孩子共同成长。早规划,早受益,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打印文章】